主办: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明办     | 中国文明网 | 山东文明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文明潍坊网络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库 »潍坊抗日战争英雄故事 »英雄故事

  “渤海走廊”位于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北部(简称“三北”),横跨3个县,包括40多个村庄,昌潍根据地是它的主体,其重心在昌北。它东起胶莱河,西至寿光县东北部的榆树园子村一带,基本区东西长120多里,南北宽不过10余里,像一条带子,两头分别伸向胶东和清河抗日根据地,曾一度是胶东抗日根据地与清河抗日根据地之间联系的唯一通道。中共山东分局和中共胶东区党委等机关,通过这条通道输送了大量干部、黄金和军用物资,对整个山东抗日斗争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渤海走廊”成黄金秘密通道

  “三北”成为要道

 

  早在抗战初期,我党在“三北”领导了第七、第八支队抗日武装起义,深入的抗日宣传为形成“渤海走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抗战的深入,胶东党组织及其武装与中共山东省委之间的联系逐渐密切。由于当时胶济铁路东段日伪军控制得比较紧,所以,无论是中央、省委的干部去胶东,还是胶东的同志到上级机关,都选择走清河地区和“三北”地区。1938年5月开始,胶东特委根据山东省委指示,在“三北”地区开展活动,组建了中共胶北特委,领导昌邑,潍县人民开展抗日斗争,并创建了抗日武装——昌潍独立营,“三北”地区党的工作有较大发展。

 

  1939年7月开始,胶北特委撤往胶东并撤销,后昌潍独立营升级为主力部队,调离昌潍。1940年4月,日军集中力量对鲁南、胶东等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到6月,胶东至山东分局(驻沂蒙山区)的诸莒沂交通线中断。

 

  “渤海走廊”形成

 

  8月,为了密切山东党组织的上下联系,胶东区党委加强了对交通工作的领导,健全了交通工作机构,区党委和下属各地委都设立了交通科,并配备、充实了干部;组建了交通部队,专门负责执行交通护送任务。9月,区党委帮助昌潍中心县委组建了昌潍游击大队,并为部队配备了干部和武器。10月,调整了昌潍地区党的领导机构,昌潍党的各项工作发展很快。

 

  随着工作的开展,“三北”地区逐步建立起了根据地,胶东与清河和鲁中之间的交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和发展,过路干部和部队可以在根据地落脚休息。因此,山东分局以及胶东、清河两区的党政领导同志开始称“三北”地区为“渤海走廊”。

 

  一次运送黄金三万多两

 

  由于胶济铁路东段日伪封锁严,1939年至1942年胶东运往山东分局的黄金都经过“渤海走廊”。1940年秋,胶东蓬黄战区党政军委员会书记、指挥部政委曹漫之,带领800人的精干团去山东分局,将一批黄金分给每个战士,战士们将黄金装在特制的衣服里,每人带十两八两不等,在清河区部队的护送下,安全经过“渤海走廊”,到达山东分局。

 

  1940年冬季,胶东抗大支校校长贾若瑜率领两个营的部队,亲自护送3万多两黄金前往山东分局。

 

  此外,胶东与清河和鲁中之间部队调动也都经过“渤海走廊”。如1941年2月,许世友率清河独立团赴胶东参加反投降作战,以及同年9月,贾若瑜带山纵五旅青年营去鲁中都经过了“渤海走廊”。

 

  英勇保卫“渤海走廊”

  建立民主政权

 

  1941年1月,为保卫“渤海走廊”,抗击敌人,经上级批准,潍县县委将在昌邑北部活动的昌潍游击大队第三中队调回,正式建立潍县县大队,共58人。跟随县委活跃在潍北沿海的东西利渔、央子、固堤场等村一带,开始开辟和巩固“渤海走廊”的艰苦斗争。

 

  1941年2月,昌潍根据地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昌邑县政府在瓦城正式成立,调动了各阶级、阶层的积极因素。与此同时,昌潍两县党组织领导所辖的各区、乡、村建立了“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发展了自卫团组织,巩固了根据地。同时,清河区清东地委遵照上级指示,在寿光榆树园子村一带成立了寿潍二边办事处。以寿光九区北部为基地,负责接送过路的部队和干部,保证他们的安全,保证“渤海走廊”畅通。

 

  从1941年春开始,敌人为了消灭抗日武装,切断“渤海走廊”,对昌潍根据地发动了频繁的扫荡。

 

  1941年6月,国民党顽固派张景月部28团400余人,袭击驻大湾口村的潍县县大队。住在大湾口村的昌邑县大队二中队和路过此地的胶东五旅交通营的一个连参加了战斗。打死打伤敌人100余人,余者狼狈撤回,我军旗开得胜。从此,潍县县大队在潍北地区站稳了脚跟。潍北抗日据根地逐渐形成。

 

  反敌挖壕斗争

 

  昌邑县北部沿海地区是一片平原,村庄、树木稀少,一眼能望出10余里地,环境不利于我军民开展反扫荡斗争。1941年冬,昌邑县独立营和昌邑县委的领导同志受到冀中平原抗战经验的启发,发动根据地军民在平地上挖沟,改善对敌斗争的环境。经过一个冬天挖掘工作,抗日沟已像蜘蛛网一样出现在昌北大地上。根据地内基本做到了村村相通,沟沟相连。所有村口一律垒墙堵死,改由抗日沟出入,群众的大门也堵起,另辟小门进出。这样军民外出行动都在地平线以下,从远处根本看不见。抗日沟挖好以后,敌人来扫荡行动受到很大限制。昌邑独立营利用抗日沟作战、转移,十分灵活,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敌来我跑的被动局面。战士们亲切地称抗日沟挖得最好的瓦城、马渠一带为“小莫斯科”。

 

  1941年秋,中共山东分局指示胶东区党委派得力干部,加强昌潍根据地,确保“渤海走廊”。胶东区党委和山纵5旅先后派出刁一民、姜克林、李力超、宫愚公等一批干部到达昌潍,担任了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胶东第3军区还从招远独立营调一个连充实了潍县县大队。

 

  1941年12月,日伪军为了封锁“渤海走廊”,分割昌北根据地,决定从刘家车道村经青乡村向北挖一条宽10米、深5米、长20里直达海边的壕沟。为此,敌青乡据点的伪军,天天强迫据点附近村庄的群众出伕挖壕。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昌邑独立营选派十几名干部、战士组成小分队,化装成老百姓,带着短枪混入工地,趁敌人不注意,开枪杀伤看押民伕的伪军。枪一响,民伕们便跑回家去。先后5次射杀伪军,死伤7人。与此同时,独立营布置出伕的各村伪保长,连续到据点向敌人报告八路军活动的假情报,迷惑威胁敌人,引导群众以打仗太危险为由拒绝出工。日伪军只好放弃挖壕计划,这一反挖壕斗争历时一个月,终于取得了胜利。

 

    日益巩固的“渤海走廊”

  统一“走廊”领导

 

  1942年7月,为了统一和加强对“渤海走廊”地段的领导,山东分局和山东军政委员会根据“渤海走廊”地区部分归胶东区,部分归清河区,隶属关系不统一的情况,采取了新的措施:将潍县、昌邑两县由胶东区划归清河区。同时,清河军区组建了昌潍独立团。10月,清河区党委决定,寿光县的九、十两区和潍县的四、五两区合并为寿潍县。这样,整个“渤海走廊”地区由清河区清东地委和专署统一领导。 

 

  1943年2月,昌潍独立团改建为清东军分区兼清东独立团,仍辖潍县县大队。其中,二中队组建不久,就在大队协理员孙乐洵指挥下进行了大湾口战斗。3月,日军大扫荡时,厉文礼三支队放弃大湾口村。4月,厉文礼部公开投降日军之后,令其三支队重新占领大湾口村,并准备修围墙建碉堡长期驻守,这将直接威胁“走廊”的安全。孙乐洵带领二中队决定趁敌立足未稳,对其发动突然袭击。他们在五区区委书记牟星五率领的五区中队和民兵的配合下,于4月的一天晚上突然袭击大湾口,全歼了敌人,生俘伪军70余人,缴获轻机枪两挺,长短枪60余支,我军无一伤亡。二中队首战大捷,大大鼓舞了指战员的士气,同时改善了自己的装备,受到赵寄舟团长和清河军区司令员杨国夫的表扬。

 

  潍北清除据点

 

  敌人为了包围和“蚕食”我潍北根据地,截断“渤海走廊”,除企图在大湾口重建据点外,还想重点加固蔡家栏子据点,以此为中心,在其周围建立新的卫星据点,形成防御体系。破坏敌人据点施工和阻止敌人新设据点,成为潍县县大队的一项重要任务。

 

  蔡家栏子据点是离“走廊”最近,威胁最大的伪军据点,驻在这里的是伪三支队四营高乃义部。他们从1943年春开始,强迫附近村庄的老百姓为其挖沟、修堡。县大队干部、战士分头到据点周围各村劝阻群众,他们夜间深入各村向群众做工作;白天则在路上阻截上工的群众,同时让伪保长去向敌人报告:“八路军来了,不让群众出村。”弄得敌人无可奈何,只得自己动手。结果,从春到夏,也没把工事修好。

 

  对敌人新安据点,县大队采取的对策是:“不等安下,立即拔掉”。早在1941年6月下旬,伪三支队派两个连窜到离蔡家栏子不到三华里的李家官庄,企图修筑工事。刚动工不久,县大队就攻进李家官庄,击毙敌30多人,将敌人赶出村子。7月上旬,伪四支队一个连又窜到常寨村安设据点。同样,不几天又被县大队打跑了。敌人新安据点的企图失败后,“走廊”附近敌人的据点就只剩下蔡家栏子这个“孤岛”了。

 

  为了搬掉“走廊”附近这块大绊脚石,上级决定攻夺蔡家栏子据点。战斗由清东独立团团长赵寄舟统一指挥。参加主攻的部队有潍县县大队的两个中队、清东军分区直属1连和昌邑独立营1连。驻蔡家栏子的敌人是厉文礼部三支队四营(其中一个连已被我在大湾口歼灭)。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赵寄舟团长亲自进行了战斗部署。战斗从7月19日晚上10点开始,到天亮时分,敌人龟缩到一个地主大院内顽抗。我军集中力量猛攻,将敌人彻底打垮,除高乃义化装溜走外,其余敌人全部当了俘虏。县委立即发动群众把蔡家栏子的围墙和工事全部拆毁,以防敌人再来安设据点。

 

  昌北智勇困敌

 

  1943年,日伪军加强了对昌北根据地的蚕食。5月中旬,出动700多人,在位于根据地中心,昌北的徐家庄安设了据点,派驻30多名日军和一个中队的伪军,严重威胁着我军和“渤海走廊”的安全。对此,昌邑县大队把重点从反扫荡转移到反蚕食上来,广泛开展了以徐家庄据点为重点的围困战。

 

  昌邑县大队在县委领导下,与敌人针锋相对,采取了“剜眼”、“堵耳”、“钻心脏”的对策。他们通过各村党的组织,推选合适的人当“伪”村长,使伪政权成为表面应付敌人,实际为我军服务的两面政权。同时派出共产党员徐良卿等人打入据点,担任代办处处长和代办处的工作人员。他们掌握敌人的动态,及时提供情报,配合我军开展活动。县大队还派出小分队专门破坏敌人的电话线,使其通讯联络中断。徐家庄据点“耳朵”没长上,“眼睛”也瞎了。

 

  接着县大队和各级党组织广泛动员据点周围村庄的群众,搞好坚壁清野,以防敌人抢粮。同时,明确规定,离据点3里以外的村庄对敌人一律不联络、不资敌;3里以内的村庄可联络,但少资敌或不资敌。敌人向周围的村庄摊派粮食、勒索财物,县大队就指示“伪”村长千方百计地胡乱搪塞,软磨硬拖。实在拖不过去了,“伪”村长就亲自赶着马车向据点送粮,离据点老远,故意吆二喝三,吸引敌人。但是,不等日军看清是哪村的,突然斜杀出一群八路军战士,一阵“冲杀”,“劫持”着粮车跑了。事后“伪”村长再到据点,表一阵“筹粮”的“功”,诉一阵被“劫”的“苦”,实际上,粮车上根本没有粮食,口袋里装的是糠。

 

  徐家庄据点时而断粮,时而缺草,只好靠县城和其他据点接济。县大队便发动群众破坏公路,拆除桥梁,搞得公路上到处坑坑洼洼,桥涵七零八落,使敌人的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县大队还和区中队、民兵经常在公路两侧设伏,截击敌人的运输队。

 

  县大队最厉害的一着是“训狗”。县大队组织区中队和民兵经常在夜间袭击骚扰敌人,有时用生铁炮轰击敌人,有时把地雷埋到据点门口,使敌人日夜处于紧张状态。此外,县大队还不时地派“伪”村长向敌人送“情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搞得敌人心烦意乱。县大队则严密监视敌人,随时坚决给予打击。仅7月至9月间,昌邑县大队就先后4次在白塔、龙池、郭疃等地伏击外出据点的敌人,给敌人以很大杀伤,并活捉了龙达、青山、岗森等3名日本兵。一直打得敌人龟缩在据点,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反击挖河阴谋

 

  1943年,昌潍的日军为了在经济上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决定从昌北柳疃村附近至瓦城村开挖一条新河道,引潍河水改道经瓦城再流入渤海。这样,既可以利用潍河水把瓦城附近大片土地改造成水田种稻子,解决他们军粮不足的问题,又能利用河道和水田分割我根据地,造成我军行动不便,破坏“渤海走廊”。为了打破敌人的反动阴谋,县大队同敌人展开了反挖河斗争。

 

  首先是打击敌人挖河先遣队。1943年3月的一天,县大队获悉,伪山东经济开发署派出的挖河先遣队,将于次日赴柳疃村以北进行勘测。当晚,县大队带领马渠村民兵,在昌邑城至柳疃之间的沟崖村设下埋伏。第二天上午8点左右,敌人的汽车进入伏击圈。民兵把钉耙放在公路中间,敌司机发现后赶紧刹车,县大队战士乘机开火,当场将前边的汽车击毁,并击毙敌人多名。后边两辆汽车的敌人调转车头逃跑。战士们冲上去,生俘敌人的水稻专家刘洪祥和3名日本兵及10多名伪军,烧毁了汽车。这一下,打乱了敌人的勘测计划,给敌人当头一棒。

 

  笫二步是破坏敌人挖河施工。5月中旬,敌人在徐家庄安了据点。其目的一是要蚕食我根据地,二是保护其挖河工程的实施。接着,日军又从潍县调来伪军一个中队驻柳瞳据点,专管押解、监视附近村庄的群众出工挖河,在工地上布置了较多的兵力,严密监视挖河现场。昌邑县大队决定远距离射杀敌人,扰乱敌人施工。县大队挑选了十几名优秀射手,分成两组,轮流到挖河工地附近开枪射杀伪军。独立营主力部队在其后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打击徐家庄、青乡据点外窜之敌和挖河工地伪军的反抗。这样伪军坚持了一个月,工程没有什么进展,他们却伤亡20多人,挖河被迫停止。

 

  反挖河的第三步是全歼伪军中队。敌人停止挖河后,还未最后死心,伪军中队迟迟不撤走,昌邑县大队决心歼灭伪军中队。1944年7月,独立营获悉伪军中队要离开据点去昌邑城,便在沟崖村北设伏,将伪中队长以下70余人全部歼灭。反挖河斗争取得彻底胜利。

 

  “渤海走廊”完成特殊历史使命

 

  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使“渤海走廊”得到巩固,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1943年7月,我滨海、鲁中和胶东部队奉山东军区命令进驻诸(城)日(照)莒(县)一带山区,同时打通了鲁中和滨海、胶东的联系。同年8月,胶东去往山东分局的干部及物资,即改道从高密境内越过胶济铁路,经滨北地区到达分局驻地——莒南县十字路、大店一带。至此,“渤海走廊”完成了她特殊的历史使命。 (潍坊日报)

 

 

 

 

 

 

 

 

Top